健康報 - 2020-12-29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盧洪洲教授聯合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陳旻教授團隊,選取該中心收治的97例新冠肺炎患者,以及在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發熱門診診治的227例患者(其中12例為新冠確診患者,24例為疑似新冠患者,15例為流感性肺炎患者,176例為其他肺炎患者),共324名患者進行對比分析研究。結果發現,新冠肺炎患者體內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EOS)計數高低對早期確診有重要意義。該成果已發表在最新一期國際期刊《過敏》上。
盧洪洲介紹,EOS是一種炎癥細胞,一般在過敏性疾病、寄生蟲感染等疾病中會數量增加,但其數量減少在疾病中的意義很少有人關注。在診治新冠患者的過程中,醫生發現大多數病人都出現EOS減少,有些患者甚至檢測不出來,這與以往的冠狀病毒感染(如SARS)不一樣。而且隨著病情好轉,EOS的數量會逐漸恢復。
進一步研究發現,EOS在不同嚴重程度新冠肺炎病人中的表現也不同,輕癥患者下降程度小,而重癥患者EOS數量下降非常明顯。如研究中納入的12例重癥患者在入院檢測時,完全檢測不到EOS;且輕癥病人EOS數量降低后恢復很快,而重癥患者恢復非常緩慢,甚至始終不恢復。
研究團隊將EOS變化趨勢與反應病情好轉和出院標準的幾項指標(如體溫、影像學好轉、核酸轉陰)進行對比,也證實了這一結果。進一步觀察發現,患者病情好轉,首先是體溫正常,然后是EOS恢復正常,緊接著影像學出現改善,最后核酸轉陰。
盧洪洲說,EOS計數對于新冠肺炎的確診有重要的輔助意義,其恢復則提示新冠患者預后良好。通過檢測EOS數量的變化,醫生對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情轉歸能夠把握得更全面。
我的好幫手
投訴建議:0571-87291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