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工儀器網 信息盤點】儀器設備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工具,尤其是在當下,儀器往往還是生產的物質先導。簡單來說,儀器及檢測技術已經成為了促進生產的主流環節,儀器整體發展水平還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
近些年,由于我國不斷提升對創新的重視程度,科學儀器領域呈現出了新形勢,科技成果豐碩。如今,2020年已經走完,就讓我一起看看去年我國儀器領域又出現了哪些新產品吧。
我國成功研制紅外天光背景測量儀
天文研究十分依賴靠科技設備,紅外觀測作為天文研究的重要手段在該領域地位很高。但長久以來,我國紅外天文研究發展受限于優良臺址和探測器的缺乏,國內紅外探測器技術又存在起步較晚且發展相對滯后的情況,再加上國外在紅外設備方面對中國的商業限制,使得我國紅外天文發展嚴重落后。
隨著近年來我國天文研究領域的不斷擴展,中國天文界擁有紅外天文觀測能力的愿望也更加迫切,我國也有多項大型光學紅外天文觀測設備項目獲得天文界支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核探測與核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堅課題組帶領的光電探測技術團隊經過兩年的攻關,根據InSb探測器在2.5-5um波段上高響應的性能,利用線性可變濾波片在此波段線性可變的特點成功地研制出了此波段上連續掃描觀測的
紅外光譜掃描的天光背景測量裝置。
浙江計量院聚合酶鏈反應分析儀校準裝置通過考核
聚合酶鏈反應(PCR)分析儀是一種用于放大擴增特定的DNA片段的分析類儀器,其最大特點是能將微量的DNA大幅增加。在防疫大戰中,PCR分析儀是病毒檢測的核心關鍵設備,其工作狀態如何,檢測結果是否準確可靠,直接影響病毒檢測的效率和準確度,因此,對PCR分析儀的校準尤為重要。
2020年,由浙江省計量科學研究院建立的聚合酶鏈反應(PCR)分析儀校準裝置順利通過國家院專家考核,取得計量標準考核證書。該標準裝置是浙江省高等級計量標準,為全省疫情防控再添新利器。
聲學所設計出新型聲表面波溫度傳感器件
高溫環境引起的熱輻射損耗會導致傳感器器件有較大的聲波衰減,因此在這種環境下工作的傳感器應具有足夠大的品質因數且損耗較低。傳統的有線有源傳感器不能用于高溫環境下的溫度測量,而基于聲表面波的無線無源溫度傳感器為此提供了良好的解決方案。
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超聲技術中心博士生李學玲及其導師王文等,采用短脈沖法提取準確的反射系數,并用典型的耦合模模型,對LGS/Pt結構聲表面波溫度傳感器件進行優化設計,仿真和試驗證明該器件具有良好的高溫傳感性能。研究表明,聲表面波高溫傳感技術可用于極端高溫環境下的高靈敏度溫度監測和預警。
我國研發出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
隨著顯微技術的不斷發展,如今各個領域都與顯微鏡產生了密切的關聯,如材料、教育、醫療、生物制藥、農業、環境保護、國防科技、化學、物理學、生物學等領域中,顯微鏡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近年來,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原始概念和核心技術開始出現革新,不少研究人員加入了激烈的競爭中,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課題組也于2012年開始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的研究。
2020年,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教授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孟勝研究員、翁羽翔研究員以及中國科學院王恩哥院士等合作,成功研制出了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利用這臺設備,研究人員對單個極化子的非平衡動力學過程進行了深入研究。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研制氦制冷機通過驗收
2020年12月18日至19日,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制的合肥先進光源預研項目250W@4.5K氦制冷機在中科大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完成了項目合同驗收與現場工藝測試。
250W@4.5K氦制冷機于2020年7月完成出廠測試,驗收專家組詳細聽取項目組驗收報告、現場工藝測試大綱與工藝測試報告,并現場查驗了設備運行情況與測試結果。測試結果顯示:制冷量達到270W,液化率104L/h,高于設計要求。該臺氦制冷機即將投入使用,投入運行后將為合肥先進光源儲存環超導高頻技術的研究提供低溫測試條件。
儀器儀表是國民經濟的“倍增器”,在產品質量評估及計量等法律法規實施中企業技術監督的“物質法官”作用,對生產生活來說,應用儀器儀表是產品具備競爭能力、進入市場經濟的必由之路。此外,科學儀器還是只是創新和技術創新的前提,是創新研究的主體內容之一和創新成就的重要體現形式之一。總之,推動儀器儀表的發展,對我國的生活、生產、經濟、科技等各個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